卜筮—采取最开始最具体最动态 的观点看事件

易经》本来是卜筮之辞,心中有疑问,你去占个卦。你真心去问,一定有一个答复,所以说“诚则灵”,占卜一定要诚。不疑不b,你自己有了决定,就不必卜了。什么是占卜?就是问一件事情,这一件事情在宇宙问就是一个动向。宇宙间有这么一件事件生起,发生。发生(happen)转成专有名词,就是一个事实的缘起(actu—alization)。中国人看天地问的人事,人的生活,在家庭里、在社会上,种种屈伸、进退,全部生活就是一大堆事件,每一件事都可以卜。所以占卜的观念是一个actual.ization的观念,不是time的观念。

一件事件在宇宙间发生,即有其一个地位,跟它前后周围都有一个关系。它有一个动向,一件事件发生在宇宙问就有一个将来,有一个往哪个地方归结的问题。所以汉朝经学家郑康成用三个字表示一件事件的发生过程,那就是:“始、壮、究”。

中国海军发展装备历史_易经发展下线是传销_易经卜筮发展历史

宇宙间任何事生成若用图画式的语言表示,都是一条抛物线。它就是一个机窍(moment)。康德讲审美判断有四个moment:质相、量相、关系相、程态相。mo·ment译作机要,其实是机窍,四个moment就是四个窍门,通过这个窍门你可以了解它的特性,每一个机窍了解一个相。相是佛教用语,佛教性、相通用。质相就是质性,量相就是量性,关系相就是关系性,程态相就是程态性。相表现于外,如此这般的相是根据如此这般的性表现出来的。

占卜就是看一件事件的发展,一件事件的发展就是一个抛物线。所谓抛物线就是你可以把它展开,通过“始、壮、究”三个观念了解它。人生在世,活一百岁也是一个“始、壮、究”,生老病死就是一个“始、壮、究”的发展过程。用西方的词语说,就是happen,actualization,这都是很具体的了解。现代西方人看世界,讲哲学从这几个字讲,这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逻辑不同。依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看,任何东西不是首先当一个事件(event)看,不是当一个actualization看。亚里士多德一定要通过本体属性来看事物,本体是个体物,这枝粉笔是个体物,这个个体物有它的体,有它的属性。那个体就是substance。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讲法,一个东西分成本体与属性,这是老逻辑,是传统的形式逻辑,从本体属性说,最基本的命题是主谓命题,这种方式看事物,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考方式。但是,现代人从十九、二十世纪以来,从符号逻辑出来以后就不采取亚里士多德式的方式思考,他们通过最具体的观念,最具体的观念就是actualization,这个观念重关系。从这个观念转出“现实的事实”(actual fact),首出的观念是事实,是缘起集,actualization可译作“缘起集”。所以,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名理论》头一句就说:“世界是事实的总集,不是物的总集。”头一句就提出事实的观念,这是具体的。

易经发展下线是传销_中国海军发展装备历史_易经卜筮发展历史

“事实”这个词最容易表示关系这个观念。这是从罗素(Bertrand Russell)讲数理逻辑的时候开始,数理逻辑反对亚里士多德本体属性,主词谓词的方式。罗素出来重视关系逻辑,这表示一个新的世界观,代表一个新观点的出现。这是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就像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出现一样,达尔文进化论也影响基督教信仰,影响创世记的世界观。

“始、壮、究”。始就是开始,任何事物开始之后总得在时间中经历一个过程,有所成著,成著这个时候就是所谓“壮”,“究”就是快完了。这个过程要是用图画表示,一定是一个抛物线。若从量的方面看易经卜筮发展历史,用康德的词语说,这种量就是强度量,不是广度量。广度量是数学量,任何东西都可无限分割下去。《庄子·天下》云:“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古希腊所言“无穷二分”,这种可以无穷二分的量就叫做广度量。抛物线是强度量,不是广度量。它开始于微小的时候,从微小到壮大,然后消灭。这就是强度量。

易经发展下线是传销_易经卜筮发展历史_中国海军发展装备历史

强度量可以分成始、壮、究三个阶段。《易经》就是用三个阶段来表示,用图画式的语言表示就是三凰卦。卦象开始就是三画卦,两卦重而为一,是重卦。为什么用三画卦呢?三画卦就表示“始、壮、究”。每一画在卦象里叫做爻,始、壮、究三项每一项就是一个爻。爻者交也。《易传》讲阴阳,阴阳相交,相交就是一个动相,把它用图画式语言展开就是三画卦。三画卦当作一个过程看,它就是始、壮、究。

“袋”这个观念就是采取最开始最具体最动态的观点看。一件事件发动就是生起(happen),一发动就一定有一个后果。《易传》云:“袋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畿就是要动还未动的时候,就是动之微啦!一发动就有一个后果,这个后果或者是吉,或者是凶。吉凶依照什么标准讲呢?就是看跟你这个生命顺不顺,顺就是好,就是吉;不顺就是不好,就是凶,这个没有严格的道德意义。顺与不顺,这个地方讲的是运气。运气可以从两方面看,横的方面,看跟社会的关系;纵的方面看,就是看历史的运会。占卜就是从这两方面看,看你的生命跟社会环境合不合,跟历史的运会合不合,这个不能反对的,最科学了。运气好就是顺,运气不好,投机也投不了。中国人说“命”,西方人就说是上帝的安排。

易经卜筮发展历史_中国海军发展装备历史_易经发展下线是传销

任何一件事在人世间,在宇宙间生起,开始~发动,将来的结果就统统包括在内,这开始一发动就是“戏”。占卜最重要是看戏,能看到裁,将来的结果都可以算到了,占卜就是用最具体的心态看事物。中国人的头脑很灵活,但这灵活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讲。西方人讲本质属性那一套很死板。现在,中国人忘记自己的长处,学西方人那一套,但又学不好,所以现代中国人最麻烦。

《易经》本来是占卜之辞,占卜最重要是看戏。周濂溪讲袭这个观念很清楚,《通书·圣第四》云:“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袋也。”从“动之微”说戏,栽就是“有无之间”。什么叫做“有无之间”呢?就是你说它是有,它又没有彰显出来,你说它无,它又不是无,它已经发动了。

易经卜筮发展历史_中国海军发展装备历史_易经发展下线是传销

“裁”属于气化,中国讲“气”这个观念,有时候可以跟亚里士多德讲matter相类比,但意思不大一样。中国人说气化是动态的,亚里士多德讲matter是静态的。中国讲气化,这气化本身有独立意义。《易经》开始,从占卜那个地方这个气化观念的独立意义就呈现出来了。看气化要用具体生命来接触,一抽象易经卜筮发展历史,气化就没有了。《人间世》云:“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这词有时候是贬义字,在庄子这句子中却是褒义的。在道家看,心不是好的意思,是作用心,最麻烦的是心,心有成见,人出问题就在心。气相感通,没有成见。这个地方所言“心”不是孟子说的本心,是道家说的成心,佛教名之为习心。气是自然感应,一气流通,这个气就是好的,是有机体中的气。中国人讲气化之妙,这个气化是好的意思。

从《易经》本身的象数发端,了解气化之妙,自然造化之妙,这是中国人讲的自然造化,自然造化就是气化,这一套叫做中国式的自然哲学。希腊苏格拉底以前就讲自然哲学,那个讲法跟中国不同,形态不同。西方人继承希腊传统,最后归宿向中国形态走,那就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怀特海是了不起的英国式的哲学家,晚年写了一部反康德的书《过程与真实》(Process and Reality),那是英国式的宇宙论,从宇宙论反康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是德国式的,从本体论方面反康德。怀特海的《过程与真实》头一页有两句格言式的名言:“过程是最后的”,“事实是最后的”。这本书的思考就是东方式的,不是西方式的。所谓东方式的,就是《易经》的方式。

我读大学的时候除跟我的老师张申府读罗素的《数理逻辑》,自己还读怀特海。怀特海的书我统统读过,读得很详细,但是以后绝口不讲怀特海。他的两本书(按:指《自然知识之原则》,《自然之概念》两书)我翻译了,稿子留在大陆没有带出来,就那么掉失了。我一方面读《易经》,从气化之妙处看,了解中国式的自然哲学;一方面读怀特海。你要了解《易经》,读我二十五岁写的书(按:此书初版于民国二十五年,原名《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道德哲学》,由台湾文津出版社重印于一九八八年,书名改为《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我那书是历史地讲,先讲汉人象数,再讲王弼的易观,然后讲宋人的易观,接下去讲清朝胡煦、焦循两个易经专家,最后一部分总说。因为那时候对道家玄理了解不够,对理学家了解也不够,所以讲晋、宋人那部分没有精彩。那是青年人的状态,只能了解中国的气化这个层次。

我现在给你们讲《易经》,不讲自然造化那个层次,只照儒家的道德形上学讲,用康德的词语说,不是朝自然目的论的方面发展,是朝道德目的论方面发展。理学家讲《易经》是往上提,往高层次上讲,不是落在造化之妙的气化的层次上讲。从高层次上讲,你可以了解儒家,也可以了解道家的玄理,可以了解佛教的“缘起性空”。这是我后来的工作。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