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说易经核心思想阴阳的认识,也可以理解为“道”。

“道”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道本义为道路。由道路之义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由道的本义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原则。我理解,这个道,既是思想学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思想学说、道理方法的“道”有多种多样,精彩纷呈。

而其中的阴阳之道,五行学说又与《易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系辞传上》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汇聚的一部巨著,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自问世起,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根源。

《易经》经文中并无阴阳二字,阴阳二字只见于易传的《文言》、《彖传》、《系辞传》及《说卦传》。梁任公先生认为《仪礼》中无阴阳二字,《诗》、《书》、《易经》中的“阴”字当作覆蔽;“阳”字当作向日解。(见其著《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

从文献材料上看,《易》与阴阳概念的结合,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阴阳”二字,在文字学上,原是分别指云蔽日而暗及太阳之明照而言。(注:邝芷人,《阴阳五行及其体系》,(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8页。)春秋时期,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为万物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才成为重要哲学范畴,而其对《易》的解释也起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马王堆帛书《易之义》:“子曰:易之义,谁(唯)阴与阳。”。可以看出,《易传》的中心思想即阐释阴阳之道。

《庄子-天下》

何为阴阳?什么又是阴阳之道?

阴阳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即阴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易·乾·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这里的“阴”,本义是云覆日;“阳”,本义是日出。人们看到昼夜、阴晴、寒暑、月食等现象中都包含有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于是加以抽象、概括为阴、阳。并将它们当作推动万物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素,并支配万物。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易经核心思想阴阳的认识,其哲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种相对势力彼此之间互为消长、循环交替,以及互补相济的关系。整部《周易》都是透过对卦爻符号特征的诠释,以揭示阴阳变化之理的。所以,《庄子》一书中才有“易以道阴阳”的说法。

道家根据“阴阳”,创建辩证法思想。认为阴是指事物的本源,阴阳所形成的统一体。不过阴和阳之间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相互交融而形成一种均衡的存在状态,万物就是在这种存在状态中一直衍生下去,永不停息,最终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根据“阴阳”,提出“中和”思想,还把它作为政治主张、伦理道德的理想模式。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十分推崇“和”,将“和”作为儒家学说的总领,如“中庸之道”就脱胎于“阴阳”之和,换句话说,就是在“阴阳”之间找到契合点和平衡点。

阴阳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也是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阴阳之道”至今仍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阴阳冲合关系

五行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齐思和《中国史探究》中说:“吾国学术思想,受五行说之支配最深,大而政治、宗教、天文、舆地,细而堪舆、占卜,以至医药、战争,莫不以五行说为之骨干。士大夫之所思维,常人之所信仰,莫能出乎五行说范围之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源头是上古时代“万物有灵”、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孔子的五行思想见于《礼运》篇,其中记载了孔子向子游传授礼的运转之道。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五行生克关系图

“五行”一词的最早见载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时的誓词。文中“五行”一词,其真正含义已难以考察,应该是指五种应行之道,但是可以确定不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将“五行”明确指为“金木水火土”的最早记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的“五行”应该是指生活中常用的五类物质,且从其排列顺序看,还没相生相克的观念,应该属于早期原始朴素的五行概念。这里的“五行”,与五刑、五典、五服等一样,都是古人以五类来划分事

《尚书大传·洪范》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而后才发展成五行生克的理论。“五行相生学说”最早见于《管子》,《吕氏春秋》《礼记·月令》《淮南子》进一步发展《管子·四时》的思想,形成一套能将天地万物囊入其中的学说体系。

易经 中的阴阳解释_中共十八大核心思想 演讲稿_易经核心思想阴阳的认识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

《易经》与阴阳五行学说

《易经》通过“八卦”表达内涵,而八卦又延伸为六十四卦。阴阳、五行、八卦是整个易经学术的核心。阴阳是内容,五行是形式。阴阳相互转变,五行相生相克,体现中国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可说是易传阴阳学说的总纲和最高原则。所谓道,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本规律,也就是《易传》中所说的天道、地道、人道,它是由一阴一阳构建的相反相成的整体。

《易传》又把阴阳提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赋予阴阳以博大精深的涵义,认为阴阳的对立面的运动是推动宇宙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使阴阳学说另具一种崭新的特质,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阴阳五行”哲学观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在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医学和武学等领域影响十分巨大。

同时,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又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东西,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具有自己特殊的性情和品格,这就是《系辞上》中所说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阴阳之道并非高不可攀,又具有普适性、亲和性、群众性、通俗性的。

但是,至汉朝自董仲舒提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学说后,“阴阳五行”学说就从哲学方面转换到其他领域了。如光武帝就将它阉割成了用儒家经典来算命卜卦的“谶纬之学”,并把所有谶言的解释权,全都收归官方。直到现在,你还会看见很多国人用“阴阳五行”卜卦算命,看风水、算福祸。人们通过生辰八字以及五行分析,人的性格、健康、寿命等等方面,乃至一生的荣辱祸福都和阴阳五行息息相关。这个时候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偏离了《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性、道德性、辩证性的中心思想。

《系辞传》

总之,《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的矛盾、五行的生克是和谐得以建立的前提,阴阳的和谐是对合理性的一种追求,阴阳和谐的实现是一个与时偕行的过程,阴阳和谐的本质在于使矛盾体中的无限生机得到保持和释放,从而天人和,万物和,最终达到宇宙的大和谐。

这就是我学习的《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这就是我理解的《易之义》:“易之义,谁(唯)阴与阳。”的义。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