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这段话,研《易》者大都耳熟能详,它表明,《周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当广泛,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形态,各个层面,都能看到《周易》的影子。甚至可以说,《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或“轴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周易》及历代学者研究《周易》而形成的易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秦汉以降,中国哲学的理论形态大体经历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教、宋明理学等几种形态。这几种形态的形成过程,也是不同文化资源综合创新的过程。而《周易》及易学在上述几中理论形态的综合创新中,始终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朱伯蓖说:“中国哲学颇受易学发展的影响,而历化易学又从其时代精神中吸取营养,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易学与哲学互相促进成为中国哲学一大特色。中国传统哲学有两在传统,即儒家的人文主义和道家的自然主义。此两大传统玄学易经的发展史简介图,到战国时代,为《易学》哲学所吸收,反过来,《易传》哲学又为后来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它的论述,大有深意,所谓“《易传》哲学又为后来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更是一针见血,指出了易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传统易学其自身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是通过历代经学家对解经体例——诠释经典的方法——的不断创新来实现的。例如,汉代象数易学建构的宇宙论图式,就是透过卦气说、五行说、八宫说、纳甲说、爻辰说、卦变说等解经的体例来完成的。而孟京易学,特别是就房易学,通过其卦气说玄学易经的发展史简介图,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世界间架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认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类社会的缩影,阴阳二气的运行和五行之气的生克,则是他们共同遵循的法则。这样,京房便以《周易》为理论架构,将西汉以来的哲学更加系统化了。他提出的世界图式对后来的哲学家们探讨世界的普遍联系,很有启发意义。“特别是他以阴阳二气解释《周易》的原理,借助于当时天文学的知识和理论,阐述《周易》经传中关于事物变化的学说,这是对先秦易学的一大发展。这种学风,对汉代哲学、思想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影响。”
魏晋义理易学建构的形上学体系,也是透过取义说、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辨位说等解经的体例来完成的。宋代理学各流派也都透过创新解经体例,建构新的诠易原则,来总结理论思维的成果,实现哲学体系的创新。例如,宋明哲学中的五大流派即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都同易学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前三个流派都是以易学哲学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如程颐是宋明道学中理学派的奠基人,其哲学体系主要来源于对《周易》经传的解释。他在解释《周易》的性质和体例时,提出 了许多原则,予以哲学的解释,形成了自己的易学哲学。而易学哲学也是程颐哲学的核心,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更深就是以其易学为基础形成和展开的。像“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所以阴阳者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往来屈伸中是理”以及“性即理”等命题,无一不源于程颐的易学哲学。因此可以说,在儒释道三教合流而开成的道学中,《周易》起到了理论基础的作用。
解经体例的创新,不仅影响着哲学的发展,琮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强调阴阳相反相济、五行相生相克、人与自然相互感应等,也是受到了《周易》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汉唐时期的天文学则直接吸收了孟京卦气说的成果,用卦气图来描述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变化特征。而道教学者根据卦气讲炼丹,更是易学研究成果的直接运用了。
总之,传统易学之所以在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的发展中屡有建树,乃在于它能在《易传》解《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解经体例。这种解经体例的创新,一方面并不违背《易传》的解经体例,从而表现出了很强的传承性;另一方面又能丰富《易传》解经体例的内涵,融会新知,从而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因此,每一个时代的解经体例,基本上都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认识成果、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体例的创新也是诠释思路的更新。中国历代哲学家基本上都是透过对经典的注释、诠解来阐发、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所以,解经的体例很能表现一个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思维特征。解经体例的不断创新,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