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学与子学之殊(思维方向的调整)

二、易学门庭(初学指南)

三、大衍筮法操作(大白话说明如何生成象)

四、读卦运用体会(见仁见智)

感兴趣占卜的朋友可以直接从第三部分看起。

一 经学与子学之殊

年初时于党校听经学课,大开大阖的气象,顿觉耳目一新。子学是诸子百家之说,那么经学是什么呢?课堂上老师引用历代文献史料,还原大汉开朝时汉武帝所面对的局面——往前史看唐虞三世,尧、舜、禹、汤、文、武皆以经治国,历经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的文明之治;春秋、战国、秦,立诸子百家之说,皆短暂而终乱亡。历数前车之鉴,亡国教训,汉武帝有开万世太平之志,最终选用六经,罢黜百家,楷定了此后两千年的文明格局。儒家亦是百家之一,在罢黜之列,此说与历史课堂所学“独尊儒术”之说决然不同。

1.六经与儒家的关系

将六经与儒家分而别论,源于汉代以降两千年之史料记载,皆只提尊孔子尊经学,而非儒家一统文明秩序。此处的儒家定义,为《汉书·艺文志》/《庄子·天下篇》/《史记·论六家要旨》所分科载于典籍的儒家,非当代大众认知中的儒家。在当代通常理解中,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儒家是两千年的文化主流。而在经学的认知语境里,孔子是为往圣继绝学,故而求学非学孔子以降的各家学说,而是求孔子所开示的三代文明之经典,即六经。

2.经学与子学的差别

历史考据区分经学与子学,是为了呈现二者差别。经学与子学的路径分殊,直接影响我们打开经典的方式和最终的收获,不可不慎。听课后根据个人印象整理理解如下:

*家-国-天下,是曾经的治理格局。

*士/大夫之于家,诸侯之于国,天子之于天下,各得其位而守。

*诸子以家国之格局立说,百家之言呈各国之诸侯,或见用,或不见用。

*六经则为唐虞三世天子之书,以天下为格局,虑天下之事。

*经学朝向经验/实践/事实/开放结果,经真实实践后不论成败,一一如实记载;子学朝向一端,致力于建构系统理论以指导实践方向。

*或以子学之思维读经书,或以经学之思维读子书,个人深受时代环境影响,当代子学盛行,若欲以经学思维读经书如易经,需要留意跳出固有的思维局限,以得其中真传。

以写文章为例,东拉西扯想到什么写什么,或更得经学之气质;求系统有逻辑的表达,求通畅的语句,更偏子学之气质。概而言之,经学以真实生命活于当下历史,承担颠簸,接纳不确定,对未来开放。而子学,更希望能得确定与安顿,以固定的路径求得确定可量化的答案。模糊感知,二者对待时间,有不同的态度。

这部分写这么多,是因为本人深受子学思维影响,体会更真切,从求标准答案的思维转向时习时新的状态,是我为自己抉择的方向。

二易学门庭

易经大衍算法_傅佩荣详解易经筹策法_正宗易经大衍筮法

说起门庭,首先想到的是《论语》中关于孔子家教的一段对话:

​​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正宗易经大衍筮法,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鲤(伯鱼)是孔子之子,陈亢是孔子弟子。陈亢私下问孔鲤,孔子有没有教他什么独门秘法。孔鲤分享来分享去,也只是孔门平常之教,学诗学礼,以言以立。趋而过庭,孔子指以门径与目标,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易经大衍算法_正宗易经大衍筮法_傅佩荣详解易经筹策法

学易也是如此,知其源流传承,寻师指点要领,避免劳而无功。黄寿祺老先生的《论易学之门庭》说得清楚明白,摘抄一二以备忘:

1.以伊川所论(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朱子所释(门庭是读书之法,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知读《经》须先立门庭,便是从师讲问如何下功夫。

2.今欲辨其门庭,必须先论其源流宗派,知本末主客。(详细说明易经的来历,历代派别/代表人物/著作/主要侧重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文章来细读)

3.两端以求得门庭

一端从源溯流:首须熟读《经·传》本文,考明《春秋内外传》诸占筮;其次,观汉魏古注(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存最多);其次,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孔疏》多本之六朝旧疏;最后,参考宋元以来各家之经说。不从古注入手者,是为迷不知本源。

二端强干弱枝:《周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枝叶者: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方外炉火、禅家妙谛、近世西学。不由主干而寻枝附者,是为浑不辨主客。

4.派别纷繁,莫不就其家法师承,为之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以明其本来面目。“学欲博而不欲杂,守欲约而不欲陋”。师之于易:深愿博读古今《易》家之书,各守各家之家法。

三 大衍筮法操作说明

【说明数字是怎么来的】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说明50根筹策如何操作得象】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数字代表的含义举例】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两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说明以4为周期,操作18次成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大衍筮法,记载于《周易·系辞上》,说的是如何以50根筹策,经一番操作后取得所求/占卜之事的卦象正宗易经大衍筮法,供问卦者取象读辞,启发义理,为所求之事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索引:

文言-卦象-爻辞-十翼(十翼又称《易传》,读周易入手先读《易传》,卦象是六条线组成的那个图形,爻辞是说明每一条线代表的阶段/处境/特点/建议等,象辞说明整体卦象的特点含义,文言则将自然之规律道理与人世间的道德对应)

爻:卦象的那六条“线”,分阴(虚)阳(实)。

阴阳:阴爻以虚线表示,阳爻以实线表示。

八卦:三根爻组成一个卦象,有8种可能性。

重卦:两个八卦上下相叠,64种可能。

傅佩荣详解易经筹策法_正宗易经大衍筮法_易经大衍算法

1.卜卦要求

时:清晨最佳(卯时/辰时,即上午5点到9点,阳气渐长盛于阴气,且未到阳极而衰)

一:一事一问,心无杂念。

纯:环境安静,周遭整洁,减少外部影响。

2.步骤

(1)50根筹策(如筷子牙签),取出1根横置案前不用(明体,无用之大用)。

(2)剩下的49根,随机分两堆,左堆先取1根出来(作为次数打卡),剩余的左右两堆,各除以4(每4根分成一拨),取出余数(不同于数学,这里的余数范围是1-4)。如此循环3次后,记录余数(24/28/32/36)。

备注:余数除以4,可对应数列(6/7/8/9),分别代表(太阴,少阳,少阴,太阳)

(3)按照(2)循环操作6次,每次记录余数,自下而上。将余数对应(6/7/8/9)的阴阳,画出对应的爻(实线为阳,虚线为阴),六爻成卦象(主卦)。如果余数对应(除以4)的数为6(太阴)或9(太阳),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即变成相反性质的爻,形成的卦象为“变卦”,又称“之卦”。

3.读卦方法

(1)对照《易经》,读主卦的象辞(一般包含自然之意象和人文之义理),初步了解卦象的主要精神和含义。

(2)如果有变爻,则参考爻辞(以少数为主,如只变一爻,则读变爻之辞。如变5爻,则读不变之爻的辞。变3爻,则都要读)。如果6爻皆变,则读乾坤二卦的用九和用六。爻辞解读参考古书(《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

正宗易经大衍筮法_傅佩荣详解易经筹策法_易经大衍算法

(3)应之于事,观吉凶。趋吉避凶,在人为努力,卜卦的信息提供努力的方向参考。

(4)解卦水平的高低,在于解卦之人的生活阅历/眼界/洞察力等,日积月累则有通变之时,可以简单信息推测万事万物之万情万理。

(5)爻辞的基本规律

初爻(卦象六爻中最底下的那根):难。(初生之物,往往艰难,是以潜龙勿用)

二爻(从下往上数第二根):誉。(小有所成则招来赞誉之名)

三爻(从下往上第三根):苦/凶险。(刚从地下冒出头,扎根未稳就要面对外部环境的更多挑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四爻:惧/敬畏。(朝乾夕惕,上下之间的维系)

五爻:功。(将满未满,盛大光明,内外皆得)

六爻:易知。(事物结束时,一切都会明了,多多反省总结,透彻想明白的好时候)。

六爻中,上下各三爻则分为两个卦象,下卦为内卦,为自己,为体;上卦为外卦,为环境,为用。

六爻两两分为三组,则最下面两爻代表地,中间代表人,上面代表天。若得天时地利人和,则吉。

四 读卦运用体会

君子居则观其象,动则玩其占。

个人简单理解,就是说,平常清闲时多留心身边万事万物,体会自然社会人文之间的互动感应;做事时以玩的心境(游于艺)占卜卦象,体会事物的变化之理。昨天跟着学大衍筮法,虽然时间地点都不太合适,也是玩儿,在操作时,尝试问询接下来一段日子努力的方向。

卜出上乾下震的无妄卦,上面五爻皆变,变卦为上坤下乾的泰卦。

翻书读无妄卦的象辞和爻辞,大体理解的意思,是“不妄动方吉”,而变卦却是经五个爻变而成,泰卦则履道坦坦之象,心向往之。那么是变还是不变呢?沉潜反复琢磨,读出“无所求而往”的意思,也就是说,若无所求而动,心不动定于一志,行动随顺缘分,按照本来应该的方式和方向前进,此为不妄动中的积极努力。

以此举例,愿君自得其中乐趣。

正宗易经大衍筮法_易经大衍算法_傅佩荣详解易经筹策法

取象读辞之应用范围实则很广,名字可取象,眼前之景可取象,心中之状态可取象,时间可取象,一切被感应到的事物皆可入象。取象后琢磨文辞,对照事理,察其变化,应证象之征兆。日常可时时琢磨玩耍。

最后的最后,含纳天地万物的六十四卦于心中,不拘泥于一时一象,或可达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之气象。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