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参加统编教材视域下的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河南省虞城县实验小学 何瑞香

作文教学难,因而围绕作文课进行的观摩课很少有机会能听到,特别是在统编教材之下,大量的练笔,多样的习作,带来的巨大挑战更是让很多想尝试作文教学观摩课的老师望而却步。一场统编教材视域下的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顺势而为,在郑州拉开帷幕。

2019年12月13日,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郑州金水区的金质大酒店。浅蓝色的手提袋,薄薄的笔记本,普通的听课证,一张时间安排表,这是我们领到的材料。课会怎么样呢?我心中满满的问号。

两天时间,安排了七节课、两个讲座。跟随着执教者与学生一同经历、见证了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有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同台授课,展现了各自对习作教学的探索。有遗憾,有惊艳,有困惑,有研究……

我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参与者,更是一个愿意深入习作教学的追随者。在观中比较,看中思考,假如是我该如何?我不断地问自己,积极尝试将自己带进去。紧皱的眉头,奋笔疾书地留痕,那就是观课席中的我。

第一节课是弓玉贤老师执教《那次玩得真高兴》,由四幅图片猜测激趣,架起与生活的联系,说说自己印象深刻、开心的事情。三年级的孩子让人刮目,那生动的描述如滔滔江水流泄而下,引来观课老师阵阵掌声。孩子思维敏捷,妙语如珠。作文又有何难? 广博的积累,加上老师的点拨,课堂行云流水,师生轻松愉快。作文不难!

第二节课是魏星老师执教《借物表达》,他选取了四年级下册课后的小练笔,可谓是匠心独运。切入点小,设计的心思够巧妙。他从“聊心情”入手,引出“借物表达”。通过一系列的问答游戏“生气看得见、听得见吗?有颜色、有气味吗?”,豁然让孩子发现用自然界的事物可以诉说心情,也可以表达志向、理想、人格。这一环节很巧妙地化解了难题,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紧接着,魏老师带着孩子们从《墨梅》读开去,通过“谁家的,长在哪里……”等问题指引学生触摸古诗,走进诗境,读出诗情梅花易数大课堂,结合诗人的生平,体悟墨梅的象征。老师没有给予定义式的解释,而是将它与《梅花》放在一起对比读,找异同。“把梅花换成石灰、换成柳树……”,拓展到更多的古诗中,从而发现了一个规律:第三行都有一个“不”字,第四行“转”入抒情,这并不是偶然。诗人们用事物表达心情、志向。没有空洞地下定义似的解释,有的是孩子经历过后的发现。接下来,和孩子一起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尝试用古诗、小古文等不同形式来书写,最后的交流中,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强的创造力。这也正验证了魏星老师所说“素养不可教。课堂上知识教多了,就自然转化为素养了。”化难为易的点拨,不露痕迹的引领,展现了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之强,令我自愧弗如。

下午,是张忠诚老师执教的习作单元的整合课,他将《麻雀》与《爬天都峰》放在一起,学习“阶段性划分知识”,在精读《麻雀》中抓住精彩语段反复研读,尝试概括梅花易数大课堂,梳理出文脉,用简洁的语言留下行文线索,理清文脉。在《爬天都峰》中温习巩固,鼓励孩子在小练笔中独立将“擦玻璃”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这不就是我们五年级训练的列提纲吗?不同的是,张老师引导学生紧扣经过进行划分,着眼于重点段的训练,符合四年级中段的目标要求。第二节课是在精读课基础上进行的习作课。由复习本单元精读文的特点入手,温习阶段性划分知识,并结合习作例文进一步巩固习作知识——写人物的行为,还可以加上人物的心理、语言等,最后到达习作。课堂上呈现了老师指导学生从写清楚到写具体的过程。这对于帮助孩子达成目标有借鉴,似乎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公式,在一次次地练习中巩固运用,实现内化。用张老师的话说,是为孩子提供了可视化、可操作的写作知识。

习作难,难习作,正是因为畏惧,很多时候不敢触碰。观摩了几节课后,我感受了同行们的精心与用心,在各自不同的尝试中,都有了令人欣喜的发现。可以从文本中学,巧用文本例子,一步步循序渐进式引导,可以调动生活经验、阅读积累,搭建平台,给孩子开启一双发现的眼睛,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素材,畅快表达。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是殊途同归的,让孩子们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能够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习作教学亦是如此。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