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学及易学概念

历经几千年,世人对《易经》的研究蔚为大观,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在易学的领域里,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清楚和熟练地掌握,以利于辨析和追本溯源。

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卦开运,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这是指在漫长的上古时代流传的三种易卦系统。大卜,太卜也。汉朝人郑玄注解经书的时候,又提出另外一种“三易”的说法,曰“简易、变易、不易”,这是一种哲学的表述方法,是指易经中蕴含的三种方法论。简易,是指大道至简,宇宙万物的本原道理。变易,是指运动变化的道理。不易,是指永恒常久的道理。

关于阴阳,阴阳是中国文明源头性质的概念之一,来源于易学,是易卦系统的一对核心概念,所谓“易以道阴阳”者也。《周易参同契》认为“易”字就是上“日”下“月”组合构成的,以表示阴阳的结合体。古人常用阴阳之气来阐述和解释道理,这里的“气”并非气体或空气,而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形式,用现代语言转换一下,近似于“能量+物质”的概念,其中能量的含义多一些。

关于"五行",在易学中会遇到或应用到五行体系,从目前已知的资料保守估计,易卦系统和五行系统的结合最晚应该在战国时期。五行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解释宇宙万物存在状态和运行规律的一套体系,五种元素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系统的起源也很早,至少不比《周易》晚。

关于"干支”,“干”是指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文字符号;“支”是指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文字符号。据说干支系统起源于黄帝时代,但是现代人已经难以弄清楚其基本的原理和意义了。干支系统最多的应用是在纪时方面,用天干和地支搭配对年月日时进行定位表示,建立周而复始的运动时空参照系。《周易》卦爻辞之中有不少关于干支系统的应用。在汉朝之后的易卦应用中,干支系统与易卦系统结合得更紧密了。

关于象数学派,其核心是以卦爻符号所代表的易象、位置、次序等作为工具方法,对易理和卦爻辞的含义进行解释,既有抽象的思维和思想,也有具象的事物指代。通过这些工具方法,象数易学拟达到推天道、明人事的目的。东汉末年象数易学达到了顶峰,也走到了尽头。象数体系变得非常精细、深刻,但同时也变得更加繁密、机械,出现了大量牵强附会的死角。这期间的重要代表有西汉的孟喜、京房,东汉的郑玄、荀爽、虞翻等。

关于易理学派,到了魏晋初期,以年轻易学家王弼为代表的一派学者,以老庄之法注释《周易》经文,着重于直接阐发易理,对于机械的执拗的象数之学大加批判,也就是著名的“王弼扫象"。易理学派的贡献是能够直接明确地解释出卦爻辞中蕴含的道理,但其弊端是过于自由阐发,甚至脱离了卦爻系统本身而陷人玄学。唐朝官方整理注解《周易》的《周易正义》就是褒易理学派而贬象数学派。好在李鼎祚撰《周易集解》搜集了各家各派的言论,保存了大量珍贵信息资料。

关于图书学派,这是兴起于两宋的一个潮流,以大量的图像符号为研究对象,并借助这些图像符号解释易卦系统。包括河洛、太极图、伏羲先天八卦图、文王后天八卦图等都是出自这个时期。宋人的贡献是恢复了一些易卦图像系统的面貌,使易卦系统的“可视化”本原面貌得以示人。但宋人在图书易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一些图形图像进行了大规模极端化推演,力求探寻其相关性及其蕴含的奥秘,这与易卦系统的本原离得就远了。图书场学的代表人物有刘牧、邵雍、周敦颐、朱熹等。

关于“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如同一个大伞盖,即所谓“盖天说”。这个大伞盖以北极星为中心顶点,笼罩在地球上空。“地方”,是指地球表面广阔,向四方延展而并非是指地球表面是方形。中国远古的祖先已经通过测量、观察等方法,知道大地表面是球面,不是平面。天圆地方是古人仰观俯察的大参照系,是易卦系统规律的本源性基础和依据。

关于“天道左旋”和“地道右旋",这是古人仰观俯察之后得到的最直观、最朴素的认识。古人面朝北站立,夜观北极星,发现天上的星星都是自东向西运动,也就是在天穹大“伞盖上”向左移动,这就是“左旋”。与之对应,大地则是由西向东运动,也就是“右旋”。现代人已经认识到,其实天空是相对静止的,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视觉的错觉。天道为阳,地道为阴。天道左旋,即阳卦居左,自上而下;地道右旋,即阴卦居右,自上而下。

关于“昏旦午夜”,这是古人靠观测天象而确立的四个标志性时点,以区别和标识一天中的四个重要时刻。古代天文学家易卦开运,对于这四个时刻有详细精确的计量,在此只大约定性解释一下。昏,是太阳刚刚没入地平线,但光线犹存的时候。旦,是太阳即将露出地平线,光线已经明亮的时候。午,是太阳光照达到最强的顶点前后的时刻,用现代时钟表示,大约在11点至13点之间。夜,是指晚上与中午相对应的时刻,大约在23点至1点之间。这些时点对于阴阳能量的转换和消长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