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中国人民大学

保研经验贴

基本情况

姓名:祁博贤

本科院校与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专业

本科GPA:3.76

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基层就业服务部副部长,哲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哲学院学生会学术部副部长,哲学院新闻中心“特约作者”,青年人大评论部红包特派员,广播台“行板如歌”主播(现在这个部门好像已经没了),新风雅诗社“酒神”……

获奖情况:2017年找到女朋友,2018年第九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一等奖,2018年第二十届“创新杯”学术调研类三等奖,2019、2020年五粮液教育基金奖学金,2017年哲学院优秀学生干部二等奖,2019年京东奖学金(按到账时间是2020年),2018年学习优秀三等奖学金,2017年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二等奖学金,2019年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三等奖学金,2018年“品书知日本”征文二等奖(奖品一个耳机卖掉换了200块钱,一本全是日文啥也看不懂的书卖给了多抓鱼),2017年“富力·学知杯”知识竞赛一等奖(给了一个,如今不知所踪矣),2016年“墨染江山风雅人大”诗词赛二等奖(后来这比赛再也没举行过)……

申请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夏令营(中国哲学专业,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夏令营(中国哲学专业,未参加)

毕业去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直博生)

本科生涯

2016年,彼时还喜欢吟诗作赋的我怀揣着学习中国历史的理想报考了“人文科学试验班”专业,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本来寻思着在第二年的专业分流中走上我原来想好的那个方向上,可哪曾想到,哲学这个东西虽然令人看不透弄不清,但却和我每次假期结束回校都要拎上几坛子的白酒一样摄人心神,不知不觉我就上了瘾,最后义无反顾地留在了哲学院。

想来也不是没道理,毕竟一个刚刚结束了高考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大学中的各种可能性。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为自己确定一个大致的兴趣方向周易哲学专业,却并不真正知道这个方向上到底哪个东西会是我喜爱的。既然老天爷愿意把那么个东西摆在我的眼前,那我也不好推辞不是。

后来的事情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正确性。虽然我至今仍然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学习哲学的天分,也从来没想明白过任何一个哲学问题,但在本科的四年中,我的日子有滋有味。哲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我许多关怀,让我拥有了一段美好的人生。

在学业上,要紧的无非是上课、读书两件事。对于以中国哲学为主要努力方向的我来说,除了尽量努力修习哲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以外,国学院中国哲学方向的课程如“周易研读”“易学哲学”“中国哲学概论”“论语研读”等使我受益匪浅,文学院、历史学院的一些课程也能对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重要的助益。

若有余暇,赴外校旁听课程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读书,大家各有各的方法与体会。对中国哲学学科来说,对原典及历代注本的细读必不可少。校内有不少读书班,本科生若有兴趣不妨打听一番、参与其中,既可避免自己读书时的茫然无所适从之感,又可吃到不少水果、零食。

凑热闹总是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尽管自知没什么工作能力,我还是加入了许多学生组织,尤其在哲学院一口气加入了青协、学生会和新闻中心三个地方,并且还待到了大二那年。这些经历让我增长了见识,结交了朋友(尤其是结交了女朋友),并且不断地向我呈现这个校园的轻松与温暖。

生活本来是很费力的,但它总归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空间,让我们可以随遇而安。如果说我真的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尽力去尝试做一做那些我没见过的事情,看看它好不好玩。至于它到底会给我带来什么收益,何必在乎呢!

我的英语从中学开始就一塌糊涂,在校内的英语口试中又几乎没听懂过老师问了些啥,这使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为自己和推免这事儿关系不大,再加上自己前两年的成绩不太好看,所以也就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准备。所幸“凑热闹”的生活方式还是让我拥有了不少经历,不然大三那年发现自己还有戏的时候就只能徒呼奈何了。

除了上面已经说过的学生组织任职以外,还有所谓“科研分”。“小创”和“大创”是常见的加分选择。我当时误以为这东西与毕业有关不得不做,再加上有几位商学院的朋友(或许是想避开他们那边儿激烈的竞争)邀请我充当领队,于是我就迷迷糊糊地上了阵,有幸得到了一个“小创”的三等奖。由于我完全不懂什么统计数据之类的东西,所以在此过程中也就负责了一点查找资料、串联文段的工作,因此能提供的经验不过是留意一下“跨院系合作”的可行性。

后来周易哲学专业,我参加了校内的“人文知识竞赛”。由于前一年已经参加过,这一年本来不想再来;不过那次比赛由哲学院承办,所以我终于还是下场掺和了一下。在决赛过程中,我的小组表现不佳,本来应该就此打道回府;结果拔得头筹的那一小组中有位师兄因事不能继续参与,于是我凭着笔试分数还行的条件加入了队伍,随队参加市赛收下了一个一等奖,在短剧表演环节下台后还有人过来对我夸赞一番……这一遭除了“机缘巧合”之外,实在不知该如何解释。

我与许多朋友一样,买书成瘾,为此虚掷了不少金钱,还大大挤占了宿舍的生活空间。本想自己毕业时可以转手卖上一些,谁知自己的毕业季竟然要在家度过,宿舍里的大批书册也只能捐出大半。回馈社会虽是一桩美事,但如此这般,也不免让人生起“万事转头空”之叹。何况书册沉重,为老师同学清理宿舍平添不少麻烦。呜呼!只能劝各位,往宿舍买东西要节制点儿。

推免历程

我于2019年报名参与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夏令营。

后者开营之时前者已有结果,因此我只去那边的报到处领了一件T恤和一张临时餐卡便回去休息了,没有参与其中的活动。餐卡自然无缘使用,T恤倒是穿了不少次。以下向各位陈说的经验,都是围绕着2019年人大哲学院夏令营来说的。

初审环节要按要求准备相关材料,主要包括整理自己的成绩和获奖记录、陈述研究计划以及两封推荐信。前两件事各位按自己的情况详细写清楚即可,推荐信则需要联系老师。

我当时恰好在上两门国学院的课程,有幸请这两位老师推荐了一下。各位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或者对自己尚有印象的老师。

夏令营之前我虽有心复习,但一时不知从何做起。好在那个学期正上着几门课程,因此对中西哲学史的基本内容并无太多生疏之感。各位若自觉不擅长组织复习,不妨在夏令营前的那个学期选修或旁听相关的课程。当时找来几本教材试图阅读,但夏日酷暑之下往往心烦意乱,也没真读进去过什么。说起来对于参考书一事,大家不必犯难,选择自己之前学习过程中用着顺手的即可。

笔试试题如今我大都想不起来,但中西哲学部分的两道考题似乎都曾在当初中西哲学史课程的考题中有一面之缘,令人倍感亲切;马哲部分则考了一道原文解读,我只好按照自己对马克思哲学的印象随便写写,也不知究竟答得如何。各位若想多做准备,不妨利用网络搜索近年考研试题,以其为复习参考,虽不中不远矣。面试时我迟迟未能进入状态,对各位老师所提的问题也未能很好地作答。

当时的流程,首先是抽签作答,其中的问题多半是中国哲学史复习过程中不难留意到的问题,若是认真准备过不难答出。后面自由问答,老师们继续提问,可能比较灵活,想来作答时能尽量扬长避短即可,不必过于紧张。末尾是一道英语面试题,也是抽签作答。

讲英语对我来说已难如登天,何况用英语来解说哲学问题?只好草草收场。以上内容皆为我在2019年的经历,2020年由于特殊状况,夏令营的考试流程与此差别甚大。故本文所说,参考价值或许有限。

夏令营过程中,教务老师会询问各人是否对直接攻读博士有意愿(当然,仅限于有直博项目的专业)。我本就有心在未来从事研究工作,又没有出国留学的计划与财力,因此直博对我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事实上,直博的名额可能并不一定十分抢手。我当时的成绩在夏令营中排名靠后,但排在我前面的同学另有规划。得到这个直博机会之后,我自觉心满意足,因此也就未再申请其他院校。

好好生活

看起来,推免大功告成之后,我可以高枕无忧一阵子了。但未曾想到,就在夏令营结束之后的几天,我便陷入难缠的身体状况中,并至今未能脱离困境。

虽然多次奔赴医院也没查出过什么问题,但时不时的症状还是颇为严重地影响了我的生活。若要反思一下如何落到这步田地,大概只能说是饮酒过多、暴饮暴食过频等等了吧。

为此要提醒大家,无论身在何种处境之中,都得注意一下身体健康。同时,也要在此感谢家人朋友们的照顾。

碎碎念

推免固然是个挺重要的事情,但也不过是众多选择之一,用不着过分在意。而且事实上,这东西也并不怎么占用时间和精力,甚至不需要我们特别地为它改变一下生活节奏。

比起推免或者比起学业,更重要的总是生活本身。没必要因为忙于这些事而让那些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轻易地流过,该回家就回家,该出去聚会就出去聚会。为未来而努力固然很要紧,但其他的事情可能更加珍贵

祝大家成功呀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