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华南教授首先指出,《周易》一书包含两个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对两部分的作者,学界都有争论。就《易传》来讲,传统说法认为其为孔子所作,但自北宋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目前,学界通常认为《系辞》等文献为孔门弟子或后学所作,但不排除某些内容体现了孔子思想。从思想的角度看,一般而言,我们将《易经》和《易传》视作两个独立的思想体系。

原文易经_易经形而上者全文_易经是形而上学

在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十分艰涩,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经传中的很多概念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陌生,导致其如天书一般难读。魏晋人将《周易》称为“三玄”之一,“玄”的一个意思就是不清楚、神秘。不过,这并没有妨碍中国历代哲人对其钻研,在中国哲学史中,许多哲学家往往通过对《易经》和《易传》的注解来阐发自己的思想易经形而上者全文,在宋代尤为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在不断变化发展。在当代,学院里的哲学工作者大多在做《周易》的考证和训诂工作,对《周易》本身理论的研究则相对滞后。

《周易》从“乾卦”开始,“坤卦”紧接其后。贡华南教授着意指出,古代经典文本的内容安排往往别有深意,文本的开篇常是整个思想的起点,在这个意义上,要理解《周易》,其核心在于理解“乾”“坤”两卦。《周易》的思想体系不是从鬼神开始,不是从上帝开始,不是从巫术开始,而是从这样一个有象、有辞的卦开始,这样的开端奠定了《周易》的思想基调。具体来讲,这个基调的起点就是“乾卦”,它同时也构成了后面六十三卦的起点。换句话说,后面六十三卦都是由“乾卦”创造出来的。整体来看,“乾卦”摆脱了宗教巫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漂亮的思想根基、一个解释世界的新路径与新思想框架。

原文易经_易经形而上者全文_易经是形而上学

这套思想框架主要依据卦象和卦爻辞展开,“乾卦”“坤卦”的爻辞有七条,其余各卦爻辞皆是六条。“乾卦”的爻辞频频出现“龙”,“龙”的用意是要表明一种对于“乾”的理解。通过龙的运行我们会知道“乾”本身是一个有方向的、由下向上的运行——从地下到田逐渐再到天。这个方位运行是“乾”的一个重要特征,“乾”是不断运行易经形而上者全文,是有方向的不断飞升。不断运行、不断飞升意味着不断突破。

紧接着,贡华南教授讲到,如果我们按照哲学的方式追问,“乾”是运动,那么,运动的动力来自哪里呢?我们会发现,“乾”本身就是动力,在“乾”之前什么都没有。联系到“乾卦”的卦象,可以说,“乾”本身就是一种内在运行,不断突破的动力。另外,“乾卦”还有第二个特征,即“质料”。“乾”是纯粹的质料,它自己为自己提供动力,没有上帝鬼神提供动力,其动力全然是靠自己,它的运行本身会源源不断创造出宇宙万象。区别于古希腊将“形式因”作为本质因,以“乾”为尊则将质料规定为动力。

相对于“乾卦”表征“质料”,“坤卦”所表征的就是“形式”,一种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不断完成的“形式”。比如,从初六之“霜”“坚冰”,到六二之“直、方、大”,六三之“含章”,六四之“囊”,在到六五之“黄裳”,它表现了从初具“形”,到完美之“形”的生成过程。“乾健坤顺”,“坤”本身并不提供动力,同时也不是主导因素,她主要是配合“乾”创生。有学者用“时空”来解释“乾坤”,这是二十世纪《周易》解释中的一个伟大洞见。以“质料”“形式”解释乾坤是此观念的自觉推进。

在介绍完《周易》“乾卦”“坤卦”之后,贡华南教授围绕着“形而上者谓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个关于“道”的论断对《系辞》进行了讲解。

易经是形而上学_原文易经_易经形而上者全文

易经形而上者全文_易经是形而上学_原文易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中的“形而上”三个字表现了经由形并超越形,最终走向形上的过程。这一思想直接回应春秋以来齐桓管仲所开创的“形名事功思潮”。“上”“下”表达着思想与价值的方向,即意欲超越确定性(“形”)的追求,摆脱对人和对物的限定。“形而上”曲折地表达出对殷商观念的超越。殷商的《易》被称为《归藏》,《归藏》将“坤卦”排在第一卦,即将“形式”作为世界展开的动力与目的。“形而上”扭转了这一思想道路,“坤”不再是领导者,而是一个顺从者。由此确立的以质料为动力与本质的思想道路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智慧品格。

“谓之”和“之谓”不同,“谓之”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称呼”,“称呼”没有对对象作出具体规定。换句话说,“形而上”是不确定的,只是表现了对于商代的、齐桓管仲的旗帜的颠覆,但还没有告诉我们路该怎么走。真正指明道路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谓”不是称呼,而是描述,阴阳才是《周易》确立的新范式。“一阴一阳”构成了新的思想道路,以阴阳来描述万物,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可以提供动力,以阴阳理解与规定世界,则世界万物就从静态走向动态的变易。

易经是形而上学_易经形而上者全文_原文易经

此外,贡华南教授介绍了《周易·系辞》所阐发的方法论,包括“感(咸)”“推”“体”“玩”四种,其关键在于“生命的投入”。从具体历史来看,这套方法论一方面是对殷商的回应,另一方面是对形名思潮的回应。总体来看,《周易》奠定了中国思想思想范式与方法论的根基。

讲座最后,贡华南教授与同学们就创作《周易》的主观目的是否会削弱其真理性、乾坤之间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以及卦象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案 | 蔡添阳

图片 | 万思哲

编辑 | 蒋阳杨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