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又称《易》或《易经》,早期被认为是一部占筮之书,但实际上,它在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一部哲学著作,反映中国最古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理解和掌握天人关系。虽然《周易》不见得对所有的具体问题都会有具体明确的解答,但是它从哲理的高度给人启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之高,是其他古籍无法企及的。

周易忧患_周易忧患意识_周易哲学忧患意思

一、《易经》的地位

1、《易经》是群经之首

首先,为经之首。在《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中,当仁不让排在第一位。

其次,为三玄之首。在被称为古代三玄的哲学著作《易经》、《老子》、《庄子》中,《易经》仍然排在第一位。

其三,十三经之首。在儒家《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中,《易经》依然排在第一位。

《易经》之理,下明人事、上通天理,其中哲理深宏伟奥,论断宇宙变化,推知存亡治乱、兴衰之迹。孔子曰:“ 50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于人生行事启发良深,堪称知来知命之学。

作为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易经》对后来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数千年来,无数名家通学起伏明灭,而《易经》仍然历久弥新。

周易忧患_周易忧患意识_周易哲学忧患意思

2、《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

首先,从学派而言周易哲学忧患意思,儒、道、墨、法、兵、名、农、阴阳等诸子百家周易哲学忧患意思,皆从《易经》发源,而后遂成一家。

其次,从学科而言,《易经》几乎囊括了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等。

其三,从文化传承来讲,《易经》还有许多古史记载。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密伐鬼方”;《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明夷六五爻辞》:“萁子之明夷”;《晋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等等。这些古史记载多为其他史书所未见者。

3、《易经》是国人的智慧宝库

首先,在天文、历法、算术等方面,都深受到《易经》的影响,诸如《河图》、《洛书》,汉代的六日七分之说、十二消息卦,以及宋秦久韶“大衍求一术”、邵雍的“先天图”,均与《易经》有极大的关联,其思想源头正是《易经》思想。

其次,在地理方面,中国古代的罗盘、方位、地理九州之说,均与《易经》密切相关。

其三,在医学方面,更是《易》、医同源,《易》为理,医为表,相互转相发明,所以,《易》理实为中医理论基础。

其四,儒家的中庸、天命、方位等思想均由《易》道而生,故研究先秦儒家思想,必须先由《易经》理解入手。

周易哲学忧患意思_周易忧患_周易忧患意识

4、《易经》是一部玄妙神秘的奇书

《易经》把古人在自然中经常接触到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所产生的。《易经》又将这八种物质称作八卦,认为其本源是所谓的“一”,由“一”的自身变化而发展为“八”,天、地等八种物质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由“一变”生“二”,“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所以,八卦哲学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比神学进步,只是因为它还披挂着神学的外衣,藉占卜而表现,于是,一提起阴阳八卦,就会使人产生玄妙神秘的感觉。

孔子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读《易经》,经常是“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即时时刻刻把《易经》带在身边,有空就学习。这样天天翻页阅读,居然把穿书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好多根。看到孔子这么喜欢读这本占筮书,他的弟子子贡大为不解,就问老师说:“您平时教导我们,德行高的人不用去问神,有智慧的人不用去占卜。可是,您怎么到了这把年纪却喜欢上了占卜书呢?”孔子对子夏说:“你搞错了!我读《易经》不是为了占卜,而是发现这本占卜书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性格刚强的人读它,可以知道如何提防风险;性格柔弱的人读它,可以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性格狡诈的人读它,可以去除狡诈之心;勇猛的人读它,可以小心谨慎,不至于胆大妄为。总之,这是一部让人理性生活的书。”

《易经》不仅是知识之源,更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二、为何取名为《周易》

1、关于“周”字

首先,周,象形。本义为名词,指封地而建、划界而种的围墙。《管子• 八观》:“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本义只见于古文。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说文》:“周,密也。”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

其二,指周代、周朝。古时,人们习惯上把朝代用到书名上,如《周礼》,就是周代的《礼》。基于此,所以有学者认为,《周易》便是周代的《易》。

其三,“周普”之意。“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意即《周易》遍及宇宙万物,普遍之意。这个“周”字,指的就是易道广大之意,就像阳光普照大地那样,无所不在。《礼记•月令》:“周天下。”

周易忧患_周易哲学忧患意思_周易忧患意识

其四,“周期”、“周旋”、“圆周”等意。《周易》一卦六爻周而复始,六十四卦也是呈现出周期变化的规律。因此,有专家认为,该“周”字就是“周期”之意。

笔者以为,最通俗而简单的说法,是以周朝的“周”作为书名,取本意为朝代名之意。但同时,我们可以从周易达到的文明与思想的高度来分析,可以用“周普”、“周遍”来理解“周”字,用变化来理解“易”字,也是可以的。二者并不冲突。

2、关于“易”字

首先,“易”,即变化、变易之道。“易”,《说文解字》:“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将“易”字横放,极像一只四脚蛇,头、身、足、尾俱全。“蜥易”,即蜥蜴,据说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能改变十二种颜色,以此保护自己不受外物伤害。因此,以蜥蜴善变而被借以形容变化的“易”。

其次,“易”,放在书名中,其意是作为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指古代的卜筮之书或筮占之书。司马迁说:“《易》本隐之以显,《春秋》推见至隐。”大意是说,《周易》能把不为人所知的东西放到桌面上来,教人趋吉避凶。

其三,“易”含有“简易”、“变易”、“不易”三层意思。一是“简易”,指《周易》包含简单的阴阳之理。古人懂得了《易经》的法则后,就可以利用六十四卦推算出万事万物来,把最隐秘的东西说清楚,说得简单明白,将多么复杂的道理都能变得非常简化,这就叫作简易。二是“变易”,指《周易》之道尽在一个“变”字中。司马迁论六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周易》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随时都处在变化之中,没有不变的事物。三是“不易”,即定理不变,指《周易》认为自然之道与生命之德是不可变易的。其四,日月为易。“易”字由上“日”下“月”所构成,意即日月更替、交相变易。《易传》曰:“玄象莫大乎日月。”即宇宙万物最大的“象”便是太阳与月亮。日月亦为“明”,艮卦为光明象,此义从连山易之阶段即有之。有专家认为,书名取此“易”字,当是以日月为例借以说明宇宙万物运动变化之规律。

周易忧患意识_周易哲学忧患意思_周易忧患

3、关于“周易”作为书名

首先,《周易》即指“周代的易书”,这是最简单、简便、通俗的说法。

其次,《周易》即指宇宙万物“周期变化”之书。有专家认为,周文王看出并结合宇宙间的周期变化,写出了《周易》经文,用六十四卦讲天道、讲宇宙。

其三,《周易》即指阴阳变化规律。变化之本身是变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但阴阳变化这条总规律是不变的、是永恒的。

其四,《周易》是一部哲学书、教化书。一方面,《周易》蕴含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周易》告诫国人行事须谨小慎微,但办事一定要光明正大。

周易忧患_周易哲学忧患意思_周易忧患意识

三、《周易》蕴含的哲理光辉

《周易》虽然多半是因为它的卜筮功用而流传于世,但它所蕴涵其中的哲理光辉却每每闪现,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内涵。

1、《周易》的核心理念

《易传》《周易》的核心理念是易,即变易之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大意是说,易道是天地之准则,是综合规范天地、贯通万物的真理,可以解释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周易》中言人事多举商周,可见易道总结出来的辩证法,是基于殷商时代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物客观运动变化过程,来自于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考察,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的求实精神。有学者认为,学界中讨论的中国智慧是什么,其实就是易道辩证法和《老子》辩证法,二者渗透融汇可统称为“老易辩证法”(降大任:《国学新解》,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3月)。

《周易》哲理主要讲变化,认为整个宇宙是大化流行,是“革故鼎新”、“变化日新”、“与时偕行”的无限辩证运动过程,书中随处可见有关辩证发展这方面的论述,如每卦六爻的转化、从乾卦到未济卦的周期性运转等。如《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周人鉴于殷周鼎革的教训,意识到“天命靡常”和“小人难保”,统治者不仅要“顺乎天”,而且要“应乎人”。强调要实施变革以应天命,从而“静德保民”、“以德配天”。可见,周人在宗法宗教中渗透着很大的人文成分,其天命观透出理性成分。

2、《周易》最著名的哲学命题

《周易》中关于变化发展的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刚柔相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如《系辞》所言:“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些均体现出变革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周易》中体现出的积极进取并非一味强求,而是守中守正,不走极端。如《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六爻皆吉,就是谦卦,其辞大倡谦风:“天道亏盈而兼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忧患意识”,最早的出处就是《周易》。《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大意是说,作《易》之人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当时矛盾冲突混乱失序的困境,焦虑不安,忧心如焚,力求通过客观冷静的研究找到摆脱困境的出路,拨乱反正,转危为安。几乎可以说,《周易》就是一部忧患之书,既要树立起坚定信念,同时又面对现实困境进行清醒的理性分析,以忧患之心去思忧患之故,从而找出脱困的具体方法。《周易·乾》中的“夕惕若厉”和“或跃在渊”,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形象表达。白天精神抖擞地做事,晚间怵惕思省,今人常说的“朝乾夕惕”即由此而来;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身处高位者、事业即将成功者必须具有的谨慎戒惧之心。

周易忧患_周易忧患意识_周易哲学忧患意思

3、《周易》两条基本原则

荀子曰:“善为易者不占。”这说明在荀子所处的时代,《周易》就开始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分析矛盾、解释世界、指导生活的哲学依据。朱熹曾说,《周易》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流行”,二是“对待”。所谓“流行”,即过程;所谓“对待”,即矛盾之对立统一。整个宇宙,无非是过程的推进、矛盾的演化,这样简明、透彻的总体观照,对于万事万物便可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了。在《周易》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清理批判、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肃、有民族特色、阴阳变易的逻辑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

综上所述,《周易》是中国神秘文化的一部总经典,“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上》)。今人又从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文学等各个方面去诠释它,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与旺盛。无论是从其形成,还是从其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作用,抑或是从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而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周易忧患意识_周易忧患_周易哲学忧患意思

[此文系作者为第七届周文化学术研讨会(周易文化专题研讨)提交的征文]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